紅 毛 橋 (Hung Mo Kiu)
紅 毛 橋 位 於 元 朗 青 山 公 路 潭 尾 段 近 凹 頭 迴 旋 處 , 橫 越 錦 田 河 。 這 條 橋 樑 原 為 駐 守 英 軍 所 建 的 臨 時 鐵 橋 , 當 地 村 民 戲 稱 他 們 為 「 紅 毛 鬼 」 , 所 以 駐 守 橋 樑 也 叫 作 紅 毛 橋 。 錦 田 河 河 道 整 治 工 程 完 成 後 , 紅 毛 橋 亦 一 分 為 四 , 兩 側 的 為 單 車 徑 及 行 人 道 橋 , 而 中 間 的 為 青 山 公 路 潭 尾 段 道 路 。
廣 福 橋 (Kwong Fuk Bridge)
「 大 埔 舊 墟 」 前 名 「 大 埔 墟 」 , 位 置 在 現 大 埔 太 和 路 及 汀 角 路 交 界 , 在 百 年 多 年 名 為 「 大 步 墟 」 。 大 步 墟 是 由 鄧 氏 家 族 興 建 的 , 嘉 慶 年 間 , 大 埔 以 北 的 泰 亨 村 文 氏 , 計 劃 在 大 步 墟 建 屋 及 開 設 商 舖 , 但 遭 到 鄧 氏 家 族 的 阻 攔 。 在 一 八 九 二 年 , 文 氏 聯 合 大 埔 七 個 非 鄧 氏 村 落 ( 包 括 泰 亨 約 、 林 村 約 、 翕 和 約 、 集 和 約 、 樟 樹 灘 約 、 汀 角 約 及 粉 嶺 約 ) 組 成 大 埔 七 約 , 於 「 大 步 墟 」 對 面 河 另 設 鄉 鎮 , 翌 年 , 定 名 為 「 太 和 市 」 ( 即 現 今 的 富 善 街 ) 。 當 時 鄉 民 往 返 林 村 河 兩 岸 十 分 不 便 , 居 民 依 靠 橫 水 渡 甚 至 赤 腳 涉 水 橫 渡 林 村 河 。 大 埔 七 約 為 了 方 便 居 民 及 令 到 「 太 和 市 」 進 一 步 繁 榮 , 在 一 八 九 六 年 , 七 約 修 建 了 由 太 和 市 至 林 村 河 北 岸 的 廣 福 橋 。
及 後 九 廣 鐵 路 英 段 在 太 和 市 設 立 大 埔 墟 火 車 站 , 使 太 和 市 的 發 展 大 大 超 越 大 埔 墟 , 使 大 埔 居 民 以 稱 呼 太 和 市 為 「 大 埔 墟 」 , 而 原 有 的 大 埔 墟 改 稱 為 「 大 埔 舊 墟 」 。 英 國 政 府 租 借 了 新 界 之 後 , 在 廣 福 橋 側 興 建 了 一 條 單 程 行 車 橋 樑 。 其 後 到 一 九 四 八 年 港 府 更 將 行 車 橋 擴 建 為 雙 線 行 車 。 至 八 十 年 代 後 期 , 大 埔 新 市 鎮 的 發 展 興 建 了 寶 鄉 橋 及 南 運 路 等 道 路 , 遂 將 廣 福 橋 拆 卸 , 並 在 原 址 興 建 一 條 仿 古 行 人 橋 。 舊 有 廣 福 橋 的 石 欄 桿 、 石 躉 仍 然 可 以 在 現 有 廣 福 橋 中 找 到 。
沙 燕 橋 (Sand Martin Bridge)
位 於 沙 田 鄉 事 會 路 的 沙 燕 橋 名 字 特 別 , 其 實 是 紀 念 全 港 首 支 華 人 少 棒 隊 「 沙 燕 隊 」 。 「 沙 燕 少 棒 隊 」 是 由 當 時 仍 是 沙 田 區 政 務 專 員 的 曾 蔭 權 先 生 成 立 的 , 在 一 九 八 三 年 , 沙 田 區 議 會 還 有 三 十 萬 元 餘 款 , 在 民 政 署 召 開 的 文 娛 康 樂 小 組 中 , 基 覺 小 學 校 長 盧 光 輝 先 生 遂 提 議 在 沙 田 成 立 少 年 棒 球 隊 。 建 議 得 到 支 持 , 曾 蔭 權 先 生 更 大 力 參 予 籌 錢 活 動 。
在 八 三 年 暑 假 , 「 沙 燕 少 棒 隊 」 在 「 香 港 少 棒 聯 盟 公 開 賽 」 打 敗 了 來 自 日 本 的 水 牛 隊 , 取 得 下 循 環 賽 的 總 冠 軍 , 成 為 首 支 華 人 少 棒 隊 獲 得 這 項 殊 榮 。 沙 田 區 議 會 及 民 政 署 為 紀 念 此 事 , 將 橫 越 城 門 河 的 其 中 一 條 行 車 橋 命 名 作 「 沙 燕 橋 」 。
永 吉 橋 (Wing Kat Bridge)
永 吉 橋 原 橋 興 建 於 一 九 一 四 年 , 是 由 附 近 居 民 捐 款 興 建 的 , 永 吉 橋 為 元 朗 居 民 往 來 荃 灣 重 要 通 道 。 現 在 永 吉 橋 已 變 成 一 條 郊 野 公 園 內 的 小 石 橋 了 。
吉 慶 橋 (Kat Hing Bridge)
青 山 公 路 在 二 十 年 代 建 築 完 成 , 青 山 公 路 完 成 之 前 , 居 民 往 來 元 朗 及 荃 灣 須 使 用 「 元 荃 古 道 」 。 元 荃 古 道 中 途 會 橫 越 七 渡 河 口 , 七 渡 河 昔 日 有 七 條 跨 越 小 溪 的 渡 橋 , 因 名 七 渡 河 。 為 了 便 捷 居 民 橫 越 七 渡 河 , 村 民 在 一 八 六 八 年 集 資 興 建 吉 慶 橋 。 直 到 大 欖 附 近 興 建 作 大 欖 涌 水 塘 , 吉 慶 橋 亦 被 重 修 過 , 而 七 渡 河 口 現 在 亦 變 成 廣 東 省 輸 水 隧 道 大 欖 涌 水 塘 的 出 口 。
洪 水 橋 (Hung Shui Kiu)
洪 水 橋 原 名 紅 水 橋 , 名 字 源 於 一 個 故 事 。 傳 說 屏 山 以 前 一 條 鄉 村 出 現 土 匪 , 強 搶 民 女 , 無 惡 不 作 。 及 後 官 府 下 令 派 人 查 辦 , 土 匪 居 然 關 起 成 門 , 以 武 力 扺 抗 。 官 兵 圍 攻 數 日 , 土 匪 眼 見 糧 草 將 盡 , 率 眾 沿 小 路 逃 走 。 但 官 兵 一 早 已 經 埋 伏 , 一 聲 令 下 , 官 兵 追 殺 所 有 居 民 , 血 流 染 紅 了 側 邊 的 小 溪 , 所 以 在 小 溪 下 游 的 橋 起 名 為 紅 水 橋 , 後 改 名 洪 水 橋 。
汀 九 橋 (Ting Hau Bridge)
汀 九 橋 是 世 界 上 最 長 的 三 塔 式 斜 拉 橋 。 汀 九 橋 為 三 號 幹 線 青 朗 公 路 一 部 分 , 連 接 大 欖 隧 道 及 青 衣 長 青 公 路 。
青 馬 大 橋 (Tsing Ma Bridge)
青 馬 大 橋 是 世 界 上 最 長 的 行 車 鐵 路 兩 用 懸 索 吊 橋 , 跨 距 一 點 三 七 七 公 里 。 青 馬 大 橋 的 混 凝 土 橋 塔 高 達 二 百 零 六 米 。 青 馬 大 橋 在 一 九 九 二 年 五 月 開 始 建 造 , 並 於 一 九 九 七 年 五 月 開 放 通 車 , 為 青 嶼 幹 線 一 部 分 。
汲 水 門 大 橋 (Kap Shui Mun Bridge)
汲 水 門 大 橋 全 長 八 百 二 十 米 , 主 跨 距 為 四 百 三 十 米 , 是 全 港 第 一 條 採 用 拉 索 橋 設 計 的 大 橋 。 設 計 工 作 及 建 築 工 程 於 一 九 九 二 年 十 一 月 展 開 , 並 於 一 九 九 七 年 五 月 完 成 工 程 通 車 , 為 青 嶼 幹 線 一 部 分 。
青 衣 大 橋 (Tsing Yi Bridge)
青 衣 大 橋 建 於 一 九 七 零 年 代 初 期 , 全 長 六 百 一 十 米 , 連 接 青 衣 島 及 葵 涌 , 供 車 輛 和 行 人 使 用 。
深 圳 灣 公 路 大 橋 (Shenzhen Bay Bridge)
深 圳 灣 公 路 大 橋 橫 跨 后 海 灣 , 為 香 港 及 深 圳 的 新 過 境 通 道 。 香 港 起 點 設 置 在 流 浮 山 鰲 磡 石 , 終 點 在 深 圳 蛇 口 深 圳 灣 口 岸 。 香 港 方 面 建 有 港 深 西 部 公 路 , 將 車 輛 由 大 橋 引 導 至 屯 門 藍 地 和 元 朗 公 路 連 接 。
昂 船 洲 大 橋 (Stonecutters Bridge)
昂 船 洲 大 橋 橫 跨 通 往 葵 涌 貨 櫃 碼 頭 的 藍 巴 勒 海 峽 , 全 長 一 千 六 百 米 , 為 一 條 雙 程 三 線 的 斜 接 橋 , 主 跨 度 為 一 千 零 一 十 八 米 , 預 計 在 二 零 零 七 年 落 成 。
參 考 資 料 :
路 政 署 (2006) 路 政 署 網 頁
|